• 參與機構
  • 活動日期
  • 資助計劃
  • 資助金額
  • 南區龍舟競渡委員會
  • 2021年9月至2023年11月
  • 第五期獲資助計劃
  • 約六百萬港元
目的 香港仔是一個城市中的漁港,罝身其中,高樓林立的市中心與泊滿船隻的漁港形成一個獨特的城市面貌。即使過去半世紀香港仔經歷了不同階段的都市化進程,沿岸的香港仔漁港依然保留著漁港風味,成為新舊共融一個強烈對照,三面環繞漁港的高樓地點包括香港仔市中心、田灣、鴨脷洲、海怡半島等,成為該區居民的一個共享海面空間,這獨特的城市面貌亦吸引了區外和海外遊客前來觀光。 「漁港濃情.香港仔」這項目由香港仔海濱出發,以點對點連結僅一公里之遙的對岸鴨脷洲海旁 ,呈現一個城市漁港空間。項目的內容,是在起點位遲香港仔海濱的臨時漁民文化博物館,以拍攝技巧將香港仔漁港舊貌和變遷展現出來;而在終點的鴨脷洲海旁街坊稱為「龍竇」的地方,則採用地方營造,優化空間,配合社區藝術,打造為一個富漁港色彩的獨特共享空間,與地區組織在這處合辦多項公眾參與活動。整項計劃可增加社區獨特性、增加社區資本,並擴張其延續性。
項目活動

漁港濃情.香港仔三大主線:

1. 漁民文化博物館

記載漁民的昔日生活,漁船營運實況,香港仔魚市場的發展等,以多元平台呈現,包括設置虛擬博物館;迷你版實體博物館;沿避風塘設置二維碼掃描裝置。

「漁民文化博物館」於2023年1月中正式開幕。團隊以虛擬博物館的模式,將香港仔作為昔日一個重要漁港,經歷漁業轉型、都市化進程所呈現的獨特水上社區面貌於網上呈現,當中包括漁民昔日生活、漁船營運實況以及香港仔魚市場的優越地位等,冀保育珍貴地區文化。

內容取材以第一手資料,真摯的反映漁民日常,以及香港仔作為一個漁民社區的演化。實景拍攝四款漁船(雙拖船、罟仔船、曬家船、收魚船)、避風塘、香港仔魚市場等。拍攝方式計有視頻、相片、360鏡頭。而口述歴史專輯,則訪問了10位人物,各自以不同題目,反映出香港仔社區的變遷,如漁民婦女講嫁娶情景;在酒樓任職多年的經理講漁民擺酒排場,漁民最愛的飲茶文化;譚公廟主席講漁民的信仰,日漸式微的譚公節等。

漁民文化博物館: https://fishermen-museum.com/

配合博物館開幕,團隊同步於香港仔海濱設置一所迷你版實體博物館,並籌辦多項漁港城市文化導賞活動。公眾到訪更可體驗當水上人,戴上漁家帽於海濱到處打卡,更可欣賞香港仔避風塘景色。到訪人士可獲贈懷舊明信片,內容計有舊日漁港面貌,以及龍竇的藝術畫作。

迷你版博物館是舉辦各式公眾參與活動的集合點,為增加資訊趣味性,推出一期一物展品,首期內容是珍寶海鮮舫,包括限量版明信片、珍寶舊日菜牌、開張時的新聞特刊等。而一期一物的第二期展品主題是漁民龍舟,配合端午節的香港仔節慶盛事。

迷你版實體博物館設計工作由2022年10月開始,至2023年1月初完成所有粉飾及裝置。1月10 日進行了傳媒預覽, 1月17日舉行開幕禮。自開幕以來,迷你版博物館成為香港仔海濱的新景點,成為本地遊、社區組織活動、親子活動的行程之一,亦有大學生專程到訪作資料搜集,而最重要的是,吸引一班舊街坊到訪,有些雖已遷離該區,亦專程前來參觀,與看館人士傾談,緬懷一番。成為一個社區聚脚點。迷你版博物館自開放以來,亦先後吸引各電視台前來訪攝。

迷你版實體博物館的營運為期半年,直至2023年7月16日結束。不過,網上的虛擬博物館依然開放,精彩內容依然可隨時瀏覽。

 

2.   優化鴨脷洲龍竇

龍竇本身已是一個特色地標,放置了最多的傳統木龍舟,乘著這優勢,將龍竇進行優化,營造為特色公共空間,在這裡籌辦各類活動,如導賞、嘉年華、工作坊等,透過這些活動,帶出香港仔漁港城市的演化過程,城市肌理。

有關工程於2022年9 月完竣。優化後的龍竇展現出年輕和活力,色彩鮮艷,貼有不同畫風的龍的圖案,細緻位則展現漁民文化和龍舟的結合,營造成充滿社區文化的一個角落。龍竇範圍內加設一所活動室,配置基本室內裝潢:天花、牆身、地板、電燈、冷氣機等,並添加展板(介紹百年香港仔漁民龍舟的演化),活動室內亦設置大型幕電視,可播放視頻,供公眾參與活動之用。

 

3. 社區藝術計劃

由導師帶領對地區文化感興趣的人士,進行連串工作坊,一起探索漁民傳統龍舟文化,其獨有的面貌,捕祝其精髓,以圖像及立體繪作方式表達,於龍竇及網上展示。

(i) 作品裝置

社區藝術計劃完成後共收到約20件作品,形式有畫作、動畫、相片等。大會最後揀選了12位參加者的作品,製成 A0 尺寸的展品,分兩批展示於龍竇,第一批作品於2022年12月中完成裝置,第二批作品於2023年6月換上。

(ii) 參加者分享心聲短片製作

研習坊全程紀錄每一位參加者的創作理念,對香港仔社區的看法等,剪輯成一條整體活動的視頻,及八條個人的短片,上載於漁港濃情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SouthernDB/videos ,而影片的二維碼則展示在作品下方,讓參觀人士掃碼觀看。

(iii) 立體圖畫製作

由設計師主導,多幅大型立體畫作展示於鴨脷洲龍竇的戶外空間,以及活動室牆身。畫作包含漁民、龍舟及地道特色主題,帶有故事性的設計,吸引參觀人士打卡。

4. 公眾參與活動

漁港濃情.香港仔項目還包括連串公眾參與活動。在活動推展前,先於2022年11月開展導賞員招募工作,共有二十多人報名,並於同月及 2023年1月進行了兩次導賞員訓練。經訓練的導賞員除負責協助各類導賞活動外,還參與看館工作,及嘉年華工作坊等各項公眾活動,形成一支「漁港濃情.香港仔」工作團隊。公眾參與活動配合漁民文化博物開放而展開,頭炮是漁港城市文化導賞遊。

1. 漁港城市文化導賞遊

第一場導賞於2月5日舉行,共30 次,分 6 個月進行,最後一場是 7 月 16日,公開於香港仔濃情面書專頁招募參加者,每次由 15 至 25人不等,反應熱烈,不時收到加開場次的要求。

漁港城市文化導賞遊起點在香港仔海濱,導賞內容包括水上社區的變化,魚市場、天光墟、海鮮舫碼頭,以及香港仔中心前身是船塢等,反映出香港仔昔日為四大漁村之首,發展至今成為獨特的城市中的漁港。接著乘坐街渡至對岸的鴨脷洲,穿過現代化交通工具的港鐵站,參觀龍竇,介紹漁民文化和龍舟如何結合。整項導賞長約個半至兩小時,最後在活動室觀賞視頻結束。

2. 魚市場導賞遊

香港仔魚市場供應著全港各地區七成以上的海鮮魚貨,是香港仔漁民的驕傲,亦是一個獨特的社區面貌。由於魚市場只做批發生意,行外人士難以入內,予人神秘的感覺。魚市場導賞遊是眾多活動中最受歡迎的,共8 場,首場於3 月 11 日舉行,尾場是 5 月 11 日。導賞員由香港仔漁業海鮮商會會長陳志豪擔任。而前往參觀的人士,對香港仔有這規模的魚市場,都感到讚嘆不已,認為應加以推廣,甚至創造一個獨特的地標,成為港版築地。

3. 水上嘉年華

坐龍舟,遊漁港。參加者一面學划龍舟,一面聽取漁民背景的教練介紹避風塘佈局,漁民軼事等。第一場於4 月 15 日舉行,共 12 場,最後一場為 6 月 24 日。因龍舟座位所限,每次上限為16名參加者。

4. 社區嘉年華

於 4 月22 日一連兩日舉行的社區嘉年華,是整項公眾參與活動的精華,兩日集合了共18 場各類導賞遊,當中新增了親子導賞遊,漁港城市暨魚市場精華遊,參加者總數逾 500 人。而在龍竇,現場搭了帳篷,設有三個工作坊攤位,分別是:玩味龍舟紙藝、仿魚網繩結編織、個人化手機貼圖製作。吸引了區內外人士到訪,亦有學校組團前來參與。

5. 漁民美食工作坊

由出身漁民的大廚親自製作漁民美食,有海鮮達人之稱的陳志豪作現場講解,以漁民慣常使用的食材,煮調出原味的小吃。第一場於5 月 21 日舉行,每場只收 12 人,每位需付 200 元,用作購買食材,派贈予每位參加者,回家後自行試煮。前來參加的人士,無一不滿載而歸。漁民美食工作坊共舉辦三場,分別於5、6、7 月各舉辦一場。

公眾參與活動最後一場於 7 月16 日舉行,當日是漁港城市文化導賞遊的最後一節。當日亦是迷你實體版漁民文化博物館運作的最後一天,共營運了6 個月而圓滿結束。不過,網上的虛擬博物館依然開放,精彩內容依然可隨時瀏覽。

6. 附加導賞活動 – 漁港城市暨魚市場精華遊

徇眾要求,團隊將於本年 10 月至 11 月,項目結束前增辦16場導賞遊,結合漁港城市文化導賞遊及魚市場導賞的內容,推出精華遊,一次過參觀兩個地點。集合點改由龍竇出發,在魚市場結束,報名方法同在香港仔濃情面書專頁公布。推出後亦很快便告額滿,反映公眾對香港仔漁港之強烈興趣。

為配合附加之導賞活動,團隊在導賞的起步點龍竇,進行了優化。在集合點之圍欄加上多塊展板,將漁民文化博物館的資訊展示其上,並印上二維碼,連結博物館網站,猶如一個超迷你版漁民文化博物館。另外,又在圍欄外面展示漁船實境拍攝的照片,木龍舟製作過程等,令前來參觀的人士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