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節目
《順藤摸路》跨代社區遊走式音樂舞蹈劇場
就當下地區面貌、海岸線變化,連結人與地景的劇場創作;透過在地研究、體驗工作坊、劇場演出,融合大角咀新舊居民對這個地方的回憶與想像。是次創作以表演藝術,連結老人、小孩、年輕藝術參加者,共製於屬這個地方的「印象地圖」,從隔代之間跨越時間,和未來對話。
——經過地方變化和時間洗禮,我們對記憶和想像都不一樣。從當年今天居民的「回家路」,我們創造新的記憶。
隨著昔日的船塢、修船廠跟海岸線從社區中消逝,人們的生活與大海愈來愈遠。現在的人站在這片曾經生活過的土地,記憶和當下生活還會重遇嗎? 未來的人將會如何理解這個地方?
在約90分鐘的遊走式劇場裡,參加者將遊走於大角咀各處,沿途呼應著城市的聲音,透過踏足這個地方感受其中的故事。主創團隊巧妙地揉合了區內的街境與街舞聲、踼躂舞的腳步聲、原創金屬樂器的旋律、人聲等元素,由公開招募的社區表演協作者「帶路」,共同「遊歷」此時此刻的「大角咀」。在表演的最終章節將回到埃華街的休憩處,邀請觀眾共同用身體與這片空間「對話」。
劇場演出日期:11/1/2025 (六)、12/1/2025 (日)
地點:大角咀埃華街63號埃華街休憩花園
《順藤摸路》詳情請參閱:活動頁面
《未來生態幻影》
團隊邀請了香港觀鳥學會、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及澳洲著名藝術家Mikala Dwyer一同參與,是次節目將以香港生物多樣性、市區觀鳥、香港雀鳥及環境保育等題材為主,並舉辦工作坊及於大角咀區內不同地點展示由術家Mikala Dwyer創作的全息投影作品《未來生態幻影》,其全息投影作品亦以香港市區雀鳥為題,這項作品為重新思考生態關懷、人類與超人類之間的連結,以及我們在當代城市中的共存,提供深刻的反思空間。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及是次《Phantasms for Future Ecologies》節目獲得澳洲政府的澳洲文化外交資助計畫。
《未來生態幻影》現正在奧海城2期露天廣場《城市生活所》展出!
展出日期:25/1/2025 (六)、26/1/2025 (日)
地點:奧海城2期露天廣場《城市生活所》
《城市生活所》競賽提案
《城市生活所》作為「轉角:」的核心項目之一,於2023年10月展開公開徵集,誠邀合資格建築師、設計師和藝術家創造一個綜合休憩、活動、學習地。公開徵集競賽冀支持新興年輕設計師,揉合創新及生態友好元素,關注和探索可持續性及對未來生活的想像。
《城市生活所》於2025年1月6日正式開放公眾享用,集休憩、展覽、活動空間於一身的多用途空間。
詳見參閱:活動頁面(只提供英文版本)
創意社區空間提案 (01) & (02)
是次公開招募創意社區空間提案集結了大角咀的公共空間,各具獨特性。是次公開招募旨在接收適合當地環境和大角咀社區的提案,促進整體的「轉角:」項目目標、願景、使命和價值。
詳見參閱:活動頁面(只提供英文版本)
公共藝術裝置–《鐵樹坊》
《鐵樹坊》利用公共家具、聲音裝置和通道設計,在大角咀鐵樹街打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的「社區共融客廳」,設計不僅將休憩處及兩側被分隔的街道連繫起來,也增加了居民交流的機會。
凝態建築設計團隊在休憩處的圍欄上增設迷你桌和樂器等,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可以逗留、休息、聊天或演奏樂器的空間。迷你桌巧妙地安裝在欄杆上方,方便兩側街道的居民共同使用,從而打破街道與休憩區的界限,促進內外的交流。此外,我們還將居民與這裡相關的小故事融入地面設計中,邀請大家探索社區的魅力和故事。
《重金屬治理實驗室 – 菌絲體工藝及植物種植工作坊》
想了解藝術、設計、生物科技與種植如何改善城市環境嗎?
《重金屬治理實驗室 – 菌絲體工藝及植物種植工作坊》專注於修復城市土壤中的重金屬,透過一連串工作坊,參與者將學習如何製作以菌絲體為基礎的植物盆栽,並培育具有重金屬吸附能力的超累積植物。
成員將以大角咀的混合式生活環境為起點,共同探索生物與設計的交集,讓參與者重新認識城市中的微觀生態。這不僅是一場藝術與生態的合作實驗,更是一場微生物與人類共同學習、修復未來的旅程。
《社區博物館系列—Move on to TKT》
「人有情感與記憶,如果城市也有,又會是怎樣?」
「轉角:」社區博物館系列《Move on to TKT》,透過故事擁抱過去,將改造完的物件當作人生階段的印證,陪物主走向人生新一頁。完成的作品於2024年10月26日至12月31日期間,在大角咀必發道One Bedford Place的空間展出,免費入場。展後隨即遷至「轉角:」空間及奧海城2期繼續展出。
延伸展覽
展覽日期: 4/1/2025 – 23/2/2025
開放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10:00
地點:大角咀海庭道18號奧海城2期1樓 (近壽司郎)
《Move on to TKT》詳情請參閱:活動頁面
初步社區研究
自2023年4月計劃展開,香港藝術中心團隊著手進行前期研究及項目籌備,積極了解社區及聯繫不同單位,冀與各方攜手合作,共同構思更具活力的大角咀。
社群共創實驗室 – 角聚之時
由藝術家和社區人士組成的創作團隊,與大角咀社區單位及店鋪負責人一同構思及策劃不同的創意實驗,透過實地觀察、研習討論、專業技巧訓練、協作實驗以至在地測試,共同探討藝術與社區及公共空間的關係,並為日後更多的社區藝術體驗帶來正面而具體的參考作用。
活動於2023年下旬推出,當中包括不同系列的工作坊:
「社區編採及文字工作坊」以出版物《壹毫紙》為中心,成員們透過工作坊學習編採技巧,並化身社區記者採訪不同社區單位及店舖,共同探索和描繪市區更新狀態下的大角咀故事。第一期《壹毫紙》已於2024年2月出版,向大眾展現獨一無二的社區小故事。
請查看換領《壹毫紙》的詳情。
「大角咀慢活與小店店主共創」將社區單位及店鋪和人的關係拉近,除了商店與消費者、機構與被服務者之外,藝術可以成為溝通媒介予以共同創作並加強社區凝聚力。
社區書架已進駐各五間小店/機構,誠邀一起在大角咀的不同角落,尋覓社區書角,感受文字中所帶給您的一刻城市療癒!
「日落黃昏後 – 慢漫夜攝影」以攝影角度探索入夜後的大角咀社區;在不同藝術家的帶領下,成員們與藝術家共同學習並嘗試以不同攝影角度勘探社區的每個角落,以捕捉及記錄獨特而多變的大角咀面貌。
「大角咀再散步-落日印記」讓參加者在急速發展的城市空間下放慢腳步,觀察、探索和了解當區的都市紋理,與藝術家合作設計出一條專屬大角咀的城市療癒路線。
《你泥整: 整泥角落》
以快閃形式進行社區藝術共創,透過區內不同族群參與製作大角咀的陶泥象徵物,能以此為契機聚集一起進行交流,連結彼此。
《社區博物館系列—學學習角》
首場社區博物館由名為《學學習角》的一系列工作坊及展示活動所組成,藝術家與居民和當地組織共同創作,以共同學習模式凝聚大角咀社區。工作坊於2024年3月至5月舉行,並在2024年6月至8月於社區展示。
《學學習角》詳情請參閱:活動頁面
社區聚餐系列 – 《龍鳳戲院大笪地》
六七十年代的大角咀戲院林立,而戲院門外的大笪地更是當年居民主要的消遣及娛樂之地。適逢中秋佳節,《龍鳳戲院大笪地》以大角咀戲院為主題,為社區人士提供跨代共融中秋茶聚及遊戲體驗,延續當時戲院門外大笪地的氣氛。亦針對大角咀為舊區,人口年齡較高,聯動各區內持分者(包括學校、院舍、老人中心、社區中心、小店等﹞參與。是次活動於事前為區內中學生提供培訓工作坊,並以共融大使身份於活動進行跨代交流。透過茶聚及遊戲體驗,來賓將能體驗軟餐小食,並透過遊戲體驗區了解街坊的回憶小故事、在地歷史文化與城市變遷,讓來賓能重新感受大⻆咀的文化歷史,令大⻆咀的人情味和鄰里關係得以延續,將大⻆咀的老幼居民再次連結。
扭鐵花 – 大角咀社區藝術及工藝教育計劃
何兆基博士是專注於當代雕塑與傳統手藝實踐的藝術家,同時也是大角咀街坊;雙重的身份使何博士在大角咀駐留期間的創作與實踐有著更獨特視角及方式。
經過數月在區內進行前期社區調查研究及招募大專學生,計劃吸引了來自三間大專院校超過三十位學生參與,包括: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及香港藝術學院。作為項目的重要參與者,通過實地落區考察,同學們能了解大角咀的歷史、地理及區內五金鐵器業的發展背景和現況。
「扭鐵花」受到現代工業生產方式和消費習慣轉變的影響,使這種勞動密集並盛行於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的傳統工藝日漸式微,這些過去在社區隨處可見的技藝,常用於製作鐵閘、圍欄、窗花等等,獨特的造型風格體現豐富的生活氣息。
通過帶領學生進入大角咀內的五金鐵器舖,以學習扭鐵花工藝為契機,連接過去與現在,將從老一輩工藝人學到的技藝運用到社區生活中,令扭鐵花重新「存在」於社區,「連接」大角咀。
項目強調藝術家、老師傅和學生共同在地創作,期望學生可以藉工藝了解大角咀的過去,探索現在及「扭鐵花」工藝在當代創意實踐的可能性,嘗試改變這個社區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