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港濃情.香港仔三大主線:
1. 漁民文化博物館
記載漁民的昔日生活,漁船營運實況,香港仔漁市場的發展等,以多元平台呈現,包括設置虛擬博物館;臨時實體博物館;沿避風塘設置二維碼掃描。
「漁民文化博物館」於2023年一月中正式開幕。團隊以虛擬博物館的模式,將香港仔作為昔日一個重要漁港,經歷漁業轉型、都市化進程所呈現的獨特社區面貌於網上呈現,當中包括漁民昔日生活、漁船營運實況以及香港仔魚市場的優越地位等,冀保育珍貴地區文化。
內容取材以第一手資料,真摯的反映漁民日常,以及香港仔作為一個漁民社區的演化。實景拍攝括四款漁船(雙拖船、罟仔艇、曬家船、收魚船)、避風塘、香港仔魚市場。拍攝方式計有視頻、相片,360鏡頭。口述歴史專輯,訪問了10位人物,各自以不同題目,反映出香港仔社區的變遷,如漁民婦女講嫁娶情景;在酒樓任職多年的經理講漁民擺酒排場,漁民最愛的飲茶文化;譚公廟主席講漁民的信仰,日漸式微的譚公節等。
漁民文化博物館: https://fishermen-museum.com/
配合博物館開幕,團隊同步於香港仔海濱設置一所迷你實體博物館,並籌辦多項漁港城市文化導賞活動。公眾到訪更可體驗當水上人,戴上漁家帽於海濱打卡,更可欣賞香港仔避風塘景色。此處會作為日後舉辦的城市文化導賞起點,背後為香港仔避風塘,可見到各類漁船,右前方為昔日海鮮舫上客點,海鮮舫牌匾現仍保留。再前方為香港仔天光墟及魚市場入口。
迷你版實體博物館設計工作由2022年10月開始,至2023年1月初完成所有粉飾及裝置。1月10 進行了傳媒預覽, 1月17日舉行開幕禮。實體博物館為期半年,直至2023年7月16日結束。
2. 優化鴨脷洲龍竇
龍竇本身已是一個特色地標,放置了最多的傳統木龍舟,乘著這優勢,將龍竇營造為特色公共空間,在這裡籌辦各類活動,如導賞、嘉年華、工作坊等,透過這些活動,帶出香港仔漁港城市的演化過程,城市肌理。
工程2022年8月底已完成95%的修輯、髹油及美工,9月完成剰餘的執修、圍欄及活動空間配置等少量工作,整項工程完工。
優化後的龍竇設計展現出年輕和活力,色彩鮮艷,貼有不同畫風的龍的圖案,細緻位則展現漁民文化和龍舟的結合,營造成充滿社區文化的一個地方。龍竇範圍內加設一所活動室,配置基本室內裝潢:天花、牆身、地板、電燈、冷氣機等,並添加展板(介紹漁民龍舟競賽的演化)、電視等供日後公眾參與活動之用。
3. 社區藝術計劃
由導師帶領年青人進行連串工作坊,一起探索漁民傳統龍舟文化,他們獨有的文化面貌,捕祝其精髓,以圖像及立體繪作方式表達,營造具活力的社區地標。
(i) 作品裝置
社區藝術計劃完成後共收到約20件作品,形式有畫作、動畫、相片等。大會最後揀選了12位參加者的作品,製成 A0 尺寸的展品,分兩批展示於龍竇,第一批作品已於2022年12月中完成裝置,而在2023年中將會換上第二批作品。
(ii) 參加者分享心聲短片製作
研習坊全程紀錄每一位參加者的創作理念,對香港仔社區的看法等,剪輯成一條整體活動的視頻,及八條個人的短片,上載於漁港濃情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SouthernDB/videos ,而影片的二維碼則展示在作品下方,讓參觀人士掃碼觀看。
(iii) 立體圖畫製作
多幅大型立體畫作展示於香港仔 / 鴨脷洲的戶內及戶外空間。畫作包含漁民、龍舟及地道特色主題,帶有故事性的設計,吸引遊人打卡。
漁港濃情.香港仔項目還包括連串公眾參與活動:
– 漁港城市文化導賞
– 社區嘉年華
– 漁民龍舟水上導賞
– 知漁之樂漁市場導賞
– 漁民美食工作坊
於2022年11月開展導賞員招募工作,共有二十多人報名,並於同月及 2023年1月進行了兩次導賞員訓練。截至2023年2月,共進行了3日共6次漁港城市文化導賞遊。各種公眾活動將持續於未來數月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