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 2021年
  • 第四期獲資助計劃
  • 約九百萬元
心聲 previous slide
亞文
共融館館長
目的 葵涌依山而建,公眾樓梯是區內最主要的人流載體,其「多、長、斜」的特性卻一直為社區所詬病。有見及此,第三階段計劃以更新及活化葵涌的公眾樓梯為主軸。我們致力以過往四年累積的經驗為基礎,將「共融館」及「屏麗Plus」工程的地區更新模式,延伸至葵涌大大小小的樓梯,從而催化社區「化劣為優」的能力。 「共融館」及屏麗徑作為計劃的心臟,將人力動員、各方資源化為社區的能量,經由如血管般佈滿葵涌的梯間,帶至葵涌各處,增加華裔及南亞低收入街坊的互相交流,豐富葵涌區的地貌,最後把動力帶回「共融館」及屏麗徑,循環不息。
項目活動

一. 「葵涌更『梯』」—和宜合梯間美化工程
透過進行社區參與的「葵涌更『梯』」公眾樓梯美化工程,改善公眾樓梯過斜、過長、階級窄的問題,優化公共設施予當區的華裔及褂華裔人士使用,改善居住環境,促進社區的活化工作。

二. 「共融館Shabnam」及屏麗徑- 社區活化實踐空間
鞏固「共融館」及屏麗徑作為地區更新的先驅角色,藉由組織不同的工作小組,如小朋友反轉樓梯小隊、木工小隊、義工小隊等,提供相關的公眾參與訓練、集結與展示不同階段的項目成果,達致接收、分享與傳遞社區訊息的功能,猶如心臟般為計劃各項目供應養份,為社區提供可參考之地區更新模型,加強葵涌的社區能力。

三. 「上落。片刻」—葵涌梯間改造方案
與不同團體的合作,舉辦了5場跨文化特色展覽,亦為學校、團體、公眾舉辦社區體驗團和不同的工作坊,讓大眾和街坊了解葵涌的多文化社區特式,為公眾樓梯實踐創意改造,將本為社區詬病的葵涌樓梯「化劣為優」,並將在夏天舉辦樓梯節,分享階段成果。

四. 「Grasp A Bag」葵涌買餸車。共享網絡
與樂在製造合作,先進行葵涌社區研究,了解葵涌地貌對街坊使用買餸車既影響,再將研究結果整理成展覽,並提供造車零件資源地圖,現正為街坊進行問診,解答有關維修買餸車的疑難,並將會推出改造修理學堂,全方位協助葵涌街坊掌握維修的技巧,甚至造一架最適合遊走葵涌的買餸車。

五. 「在那工業背後」—結合實體場景與桌遊關卡的棋盤遊戲盒
推出結合實體場境與桌遊關卡的棋盤遊戲盒「在那工業背後」,藉而開展一系列公眾教育計劃。公眾可透過實境遊戲的指引,親自走訪本計劃各大項目的據點及蘊藏葵涌跨文化故事的地標,在探索解謎的過程中,啟發大眾對活化社區的觀點,並加強居民對地區的歸屬感與活化社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