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公會福利協會
  • 2024年12月完成
  • 九龍城市區更新計劃
  • 約港幣七千九百萬元
心聲 previous slide
阿蘇
九龍城步行徑 導賞員
目的 - 承傳歷史,探索文化:連結和組織龍城區內現有及已規劃的主要歷史文化建築和設施,令珍貴的歷史得以承傳,透過創新科技,讓港人和遊客進行文化探索

- 優化空間,公共活動:優化路段空間,增添藝術韻味,並因應路段特色,設計公共活動,讓市民遊人樂而忘返

- 跨界合作,我思我城:連繫區內居民及持分者,鼓勵不同專業和界別一同構思、設計、甚至營運主題步行徑,凝聚社區歸屬感

- 文藝保育,人情依舊:藉舉辦各類歷史、文化、藝術和保育活動,吸引更多居民及遊客遊覽步行徑,推動對九龍城區物質和非物質遺產的認識及體驗,提升文化素養
項目活動

設立九龍城主題步行徑

背景

建議設立九龍城主題步行徑

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是政府於2011年公佈的《市區重建策略》其中一個重點。作為全港首個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九龍城諮詢平台於2011年6月成立,旨在為九龍城區制訂《市區更新計劃》,而其中的幾項硏究和公眾參與活動,均由市區更新基金撥款資助。

諮詢平台於2014年擬備了《九龍城市區更新計劃》並提交政府作考慮及跟進,九龍城主題步行徑是其中一個建議項目。

配合基金致力推動市區更新範圍內的文物保育及地區活化的理念,基金董事會經詳細考慮後決定主動為設立九龍城主題步行徑計劃提供財務資助,以及邀請有興趣機構去執行這個項目。

邀請遞交意向書

於2016年4月,基金發出了遞交意向書的邀請,希望藉此了解對此計劃有興趣的機構的意向、構思及執行有關計劃的理念。通過意向書所提交的構思及意見有助基金籌備往後正式邀請各方提交建議書的工作。

邀請遞交建議書

於2016年12月,基金邀請有興趣的機構遞交設立九龍城主題步行徑建議書。

委任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設立九龍城主題步行徑

經過詳細考慮及遴選,基金於2017年9月委任了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福利協會”)執行該計劃,並於2018年1月開展。

「躍變‧龍城」九龍城主題步行徑啟動禮

福利協會及基金於2017年11月27日下午,假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聯合主辦啟動禮,介紹項目目標、特色及路段資料。主禮嘉賓包括發展局黃偉綸局長、九龍城區議會潘國華主席、九龍城民政事務蘇銥靜助理專員,以及市區更新基金及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的代表,場面盛大熱鬧。

市區更新基金董事會主席倪錫欽教授在啟動禮的開幕辭

九龍城主題步行徑簡介

項目於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展開。步行徑全長逾6.5公里,分為5個特色路段,北端以九龍寨城公園為起點,途經宋皇臺、土瓜灣,連接南端的紅磡聖母堂。步行徑團隊透過不同硬件設施的配置、舉辦文化活動、出版刊物和設立訪客中心等連結區內的居民及各持份者,以促進區內歷史文物保育、藝術文化推廣等多方面的發展,同時保留社區人情。

路段介紹

  • 路段一:「寨城憶古,管與不管」:由九龍樂善堂起,途經九龍寨城公園、侯王古廟至賈炳達道。路段主要展示九龍寨城的歷史。
  • 路段二:「大宋遺址,文史探索」:路段由賈炳達道,途經侯王道、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宋王臺花園至宋皇臺道,旨在展示九龍城區與本港歷史的密切關係,凸顯有關宋朝官方鹽場、南宋末二帝駐驛九龍城的事蹟等。
  • 路段三:「社區藝術,牛與十三」:路段以宋皇臺道及北帝街交界即傲雲峰為起點,途經牛棚藝術村及煤氣鼓,至九龍城渡輪碼頭。路段以歷史及藝術為題,還有十三街及地區小店等。
  • 路段四:「海心留痕,漫步海濱」:由新碼頭街及土瓜灣道交界為起點,沿海濱向紅磡方向進發,至海心公園。路段以土瓜灣海濱為主題,細看土瓜灣海岸線的變化,見證香港的歷史的發展。
  • 路段五:「廟堂之旅,我信我在」:由海心公園起,途經崇安街、庇利街、馬頭圍道、差館里等街道,至終點聖母堂。此路段除了展示紅磡的宗教及民間信仰特色,更呈現過去的生活面貌。

路段一「寨城憶古‧管與不管」及路段二「大宋遺址‧文史探索」

路段三「社區藝術.牛與十三」

路段四「海心留痕.漫步海濱」及路段五「廟堂之旅‧我信我在」

重要特色

  • 科技應用:應用科技如擴增實境(AR)和手機應用程式於整項項目中,加強互動性及趣味
  • 「躍龍步隊」:項目會招募及培訓街坊及社區人士成為「躍龍步隊」(KC Transformer),即本計劃的義工,透過一連串訓練及實踐活動,讓參加者認識九龍城社區的文化及歷史,參與不同項目的策劃及推廣工作
  • 跨專業團隊合作:計劃邀請了藝術、建築、城市規劃、文化歷史、保育等不同專業及界別的專家及學者,為項目提供專業意見,以產生協同效應,激活文化發展和全面的社區網絡,共同創建及承傳具本土文化、藝術、保育、歷史及宗教特色的各類公共設施、互動空間及文化藝術活動予居民使用

九龍城主題步行徑揭幕禮2023

經過五年時間,整條步行徑的硬件工程正式竣工,為了讓持份者了解項目過去的工作及為社區帶來的成果,步行徑於2023年7月4日舉行「躍變龍城.傳承邁步」揭幕禮暨展覽,邀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JP、市區更新基金董事會主席倪錫欽教授、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主任李安業牧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董事會暨執行委員會主席管浩鳴法政牧師,BBS,OStJ,JP、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先生,GBS,JP,FHKEng、時任九龍城民政事務處九龍城民政事務助理專員陳子豐先生、時任九龍城區議會主席何顯明議員,BBS,MH及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總幹事劉冼靜儀女士擔任主禮嘉賓,並於典禮後到訪步行徑路段四的景雲街參觀美化後的海濱設施,即場透過擴增實境(AR)科技體驗昔日九龍城的航海蹤跡。

「躍變.龍城體驗館」訪客中心

九龍城主題步行徑於2019年2月至2024年12月期間假土瓜灣譚公道設立訪客中心「躍變.龍城體驗館」,並定期舉辦不同活動,如設計工作坊、手作班、展覽、導賞團等,接觸區內居民、推廣歷史及文化、回應社區需要。中心亦曾經擺放長者友善設計概念的躍動Hub作展覽,以便利區內長者及公眾人士到訪。總訪客接近20,000人次。

軟件活動

過去七年,步行徑先後舉辦了超過1,000場活動,參與活動人次多達145,000。

要讓公眾認識社區,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走一趟。團隊構思不同主題的導賞團,如工業、電影、建築、美食、宗教、歷史文化等,與參加者邊行邊講,探索九龍城昔日面貌及認識步行徑的街道硬件設施。項目團隊自2018年至今,共舉辦了276場導賞活動,共接觸逾5,000人次。步行徑更於導賞活動中加入速寫、寫生、文學創作等,令公眾以不同角度記錄社區,活動得到正面回應。

為鼓勵大眾一同走入社區,步行徑於2024年10月20日舉辦了《城市偵探隊:九龍城文化定向》活動,並分為親子組、青年組及公開組;參加者化身偵探穿梭九龍城區不同任務點,以觀察及探索完成任務及解開謎題,從中感受九龍城區歷史與故事。活動吸引超過360人參與。

此外,步行徑一直提倡把由下而上的參與式設計概念帶入社區,讓居民及持份者一同參與其中,因此舉辦了五屆「社區地膽培訓班」,並先後招募了多達50位有志成為導賞員的熱心九龍城區街坊及熱愛發掘社區文化之市民,透過工作坊、社區考察、導賞技巧訓練和實習,自行設計及規劃不同主題的導賞路線,並成為地膽導賞員,持續出團向公眾推廣及保育社區文化。

團隊還舉辦多元化的工作坊,以不同形式及主題向公眾介紹九龍城區的歷史文化,當中包括體驗工作坊、創意工作坊、設計工作坊、親子活動、對談講座等,供持份者參與,從而提升及推廣九龍城區的獨特性,並傳承至區內年輕一代。步行徑至今共舉辦超過500場工作坊,接觸多達20,000人次。參加者對職員表現及活動內容滿意度超過88%。

步行徑亦提倡融合軟件活動及硬件設施之運作模式,於2022年6月至8月期間舉辦了「迴.眸寨城」活動,透過資料搜集、實地考察、分享及訪問,與參加者深度發掘九龍寨城,創作故事文本並製作成10個聲音故事,其後於步行徑路段一九龍寨城公園外圍之硬件設施中呈現。公眾只須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掃描欄杆上的AR指示牌,便可收聽寨城故事。參與式活動配合AR科技,讓昔日九龍寨城的隱秘故事重現,成功獲取2024年度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服務及體驗設計組別之優異獎。

專業團體及地區協調

九龍城區議會

步行徑定期拜訪九龍城區議員及出席委員會會議,匯報步行徑的工作進度及諮詢硬件設計及軟件活動的意見。九龍城區議員於社區紮根多年,對於步行徑如何善用社區資源、回應區內的市民需求有很大幫助。

委員會

為了令步行徑的推動更緊貼社區需要,項目初期已成立督導委員會,邀請黃澤恩博士,BBS,JP、陸人龍博士、朱海山教授及三位九龍城區議員擔任督委會委員,就項目的工作及發展給予意見,並定期實地考察、檢視硬件樣品等,確保項目的硬件設計及軟件活動切合區內居民的需要。項目至今已舉行了九次督委會議。

諮詢小組

過去七年,團隊透過外展隊拜訪區內商戶及組織,並設立街站與街坊市民交流接觸,不但聆聽及記錄他們的故事、而且收集意見及支持。

疫情期間,團隊亦透過網上問卷形式,收集公眾對步行徑的意見及建議,好讓步行徑能了解公眾的喜好及期望,同時就不足之處加以改進,致力把項目做得更好。

團隊亦曾邀請街坊一同參與「社區智慧地圖工作坊」,一同製作屬於該區的主題性地圖,並於步行徑路段上的硬件裝置上展示,提供另類地區資訊讓市民發掘及認識。

躍龍步隊

項目團隊至今已成功招募276名居民、101個地區團體及跨界別持份者組成 「躍龍步隊」伙伴團隊,共同構思、參與設計、協助活動推行等,凝聚社區歸屬感。

出版

社區繪本

項目團隊自2019年起,出版了一系列以九龍城、土瓜灣或紅磡為背景的社區繪本,包括《我的主人是禮儀師》、《小車生病了》、《海心奇緣》、《阿天與阿海》、《咔嚓,這是一部神奇相機!》、《泰好玩》、《 媽媽的潮州雜貨店 》以及AR繪本《爺爺的工廠之旅》 、《下一站……》,合共九本,各有特色。

配合繪本之推出,步行徑先後舉辦了超過170場繪本共讀活動及社區小劇場,邀請親子家庭及九龍城區、黃大仙區及油尖旺區的小學及幼稚園參加,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向小朋友分享九龍城故事,加深幼童對社區的認識。

香港書展

為推廣社區繪本及步行徑工作,團隊於2022年開始連續三年參與香港書展,接觸更多區外人士、校長及老師。書展期間更設有繪本故事分享、快閃工作坊及社區小劇場,讓更多小朋友及家長認識九龍城區歷史及文化。

 

項目季刊《步蹤》

步行徑自2018年10月起出版季刊《步蹤》,每季有不同的主題內容,以文字及相片推廣步行徑及九龍城區的歷史文化。至計劃完結時,共出版了25期季刊,總印刷量高達200,000本。免費索取地點多達50個,包括區內所有區議員辦事處、九龍城區公共圖書館、區內商戶等。季刊更獲得九龍公共圖書館及土瓜灣公共圖書館邀請納入館藏,出版內容備受肯定。

口述歷史集《躍變龍城前︰九龍城的時光絮語》

步行徑透過口述歷史訪談計劃,邀請大專實習生一同參與訪問曾於不同年代扎根九龍城區的街坊或商戶組織,包括前寨城居民、店主、泰二代等,並將當中14位之珍貴九龍城故事及回憶記錄成書,以保留並傳承昔日的社區人情。步行徑已將此書送贈予本港公共圖書館、大專院校及區內的中小學等,讓公眾及學生閱覽。

項目記錄特刊《九龍城主題步行徑 — 點滴集》

步行徑以文字記錄督導委員、合作夥伴、義工及同工對整個為期七年的項目之感言及分享。團隊期望藉此書總結步行徑之工作,並留下一同努力的足跡,衷心感謝一眾人士的同行及支持。

社交平台

「九龍城主題步行徑」Facebook專頁及Instagram戶口於2018年正式啟用,除了宣傳步行徑,更是與持份者互動的平台,如大型投票、發放最新活動資訊等。團隊亦透過短片製作,上載於YouTube頻道讓市民瀏覽。步行徑更於2024年開設小紅書帳戶,介紹九龍城區打卡路線及推廣步行徑活動,以吸引更多遊客到訪九龍城。截至2024年底,步行徑社交平台接觸人數已超越4,300,000,讚好/追蹤數目高達19,700人。

官方網頁及手機應用程式

「九龍城主題步行徑」官方網頁於2019年3月正式推出,除項目最新發展、活動推廣及傳媒報導外,網頁載有路段沿途有關保育、城市規劃、店舖、建築、文化及歷史專題故事,供公眾閱覽。截至2024年底,網頁累積瀏覽人次逾942,000。

手機應用程式於2019年7月正式上架,設有活動報名、互動地圖、擴增實境體驗(AR)等功能,用戶只要打開互動地圖,可跟隨系統提供的導賞路線探索步行徑。市民亦可以手機掃描沿路之AR指示牌,了解不同地標的背景及歷史。手機應用程式下載量逾11,700次。

媒體採訪及報導

步行徑於項目推行期間,共獲得106個媒體報導,包括《東方日報》、《HK01》、《經濟日報》、《英文虎報》、《商業電台》等。Now TV 333財經台《樓市每日睇》及港台電視32《凝聚香港》也曾報導步行徑各路段之玩樂好去處。步行徑更獲國泰航空刊物《國泰》雜誌邀請,為本地及外地遊客介紹步行徑的特色及當中的故事。

 

海外巡迴建築展覽

除了出版繪本、舉行各種文化、藝術工作坊,步行徑亦積極將九龍城獨有文化推至海外。團隊參與了由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主辦的海外巡迴建築展覽,先後於2023年7月、10月及2024年2月假吉隆坡、南京及香港作展出。團隊以「『城』市中的人情永留」為主題,利用多層次的光雕模型呈現九龍城區獨有的建築、生活及城市空間,如化身武館的唐樓天台、樓梯底的小小店舖、因時代需求而屹立於行人道上的廟宇等;探視人們如何運用生活智慧,善用空間,重新構想人與城市空間之互動。團隊希望透過作品帶出舊社區的多元面貌,將步行徑特色及香港故事帶到國際。

 

九龍城主題步行徑回顧展

項目迎來最後一年,步行徑於2024年 12月10 – 17日假中環街市舉辦九龍城主題步行徑回顧展及開幕典禮,邀得不同政府部門的代表、督導委員、地區合作夥伴、口述歷史書及點滴集的受訪者等出席典禮及參觀展覽,與步行徑一同重溫整個項目。回顧展設有四大展區,包括探索、連結、共建及展望;步行徑期望透過展覽向公眾傳揚步行徑精神,推動社區參與及歷史文化傳承;並將此精神延續至其他地區。為期八日之展覽共接觸8,361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