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节目
《顺藤摸路》跨代小区游走式音乐舞蹈剧场
就当下地区面貌、海岸线变化,连结人与地景的剧场创作;透过在地研究、体验工作坊、剧场演出,融合大角咀新旧居民对这个地方的回忆与想象。是次创作以表演艺术,连结老人、小孩、年轻艺术参加者,共制于属这个地方的「印象地图」,从隔代之间跨越时间,和未来对话。
——经过地方变化和时间洗礼,我们对记忆和想象都不一样。从当年今天居民的「回家路」,我们创造新的记忆。
随着昔日的船坞、修船厂跟海岸线从小区中消逝,人们的生活与大海愈来愈远。现在的人站在这片曾经生活过的土地,记忆和当下生活还会重遇吗? 未来的人将会如何理解这个地方?
在约90分钟的游走式剧场里,参加者将游走于大角咀各处,沿途呼应着城市的声音,透过踏足这个地方感受其中的故事。主创团队巧妙地揉合了区内的街境与街舞声、踼跶舞的脚步声、原创金属乐器的旋律、人声等元素,由公开招募的小区表演协作者「带路」,共同「游历」此时此刻的「大角咀」。在表演的最终章节将回到埃华街的休憩处,邀请观众共同用身体与这片空间「对话」。
剧场演出日期:11/1/2025 (六)、12/1/2025 (日)
地点:大角咀埃华街63号埃华街休憩花园
《顺藤摸路》详情请参阅:活动页面
《未来生态幻影》
团队邀请了香港观鸟学会、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及澳洲著名艺术家Mikala Dwyer一同参与,是次节目将以香港生物多样性、市区观鸟、香港雀鸟及环境保育等题材为主,并举办工作坊及于大角咀区内不同地点展示由术家Mikala Dwyer创作的全息投影作品《未来生态幻影》,其全息投影作品亦以香港市区雀鸟为题,这项作品为重新思考生态关怀、人类与超人类之间的连结,以及我们在当代城市中的共存,提供深刻的反思空间。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及是次《Phantasms for Future Ecologies》节目获得澳洲政府的澳洲文化外交资助计划。
《未来生态幻影》现正在奥海城2期露天广场《城市生活所》展出!
展出日期:25/1/2025 (六)、26/1/2025 (日)
地点:奥海城2期露天广场《城市生活所》
《城市生活所》竞赛提案
《城市生活所》作为「转角:」的核心项目之一,于2023年10月展开公开征集,诚邀合资格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创造一个综合休憩、活动、学习地。公开征集竞赛冀支持新兴年轻设计师,揉合创新及生态友好元素,关注和探索可持续性及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城市生活所》于2025年1月6日正式开放公众享用,集休憩、展览、活动空间于一身的多用途空间。
详见参阅:活动页面(只提供英文版本)
创意小区空间提案 (01) & (02)
是次公开招募创意小区空间提案集结了大角咀的公共空间,各具独特性。是次公开招募旨在接收适合当地环境和大角咀小区的提案,促进整体的「转角:」项目目标、愿景、使命和价值。
详见参阅:活动页面(只提供英文版本)
公共艺术装置–《铁树坊》
《铁树坊》利用公共家具、声音装置和信道设计,在大角咀铁树街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区共融客厅」,设计不仅将休憩处及两侧被分隔的街道连系起来,也增加了居民交流的机会。
凝态建筑设计团队在休憩处的围栏上增设迷你桌和乐器等,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可以逗留、休息、聊天或演奏乐器的空间。迷你桌巧妙地安装在栏杆上方,方便两侧街道的居民共同使用,从而打破街道与休憩区的界限,促进内外的交流。此外,我们还将居民与这里相关的小故事融入地面设计中,邀请大家探索小区的魅力和故事。
《重金属治理实验室 – 菌丝体工艺及植物种植工作坊》
想了解艺术、设计、生物科技与种植如何改善城市环境吗?
《重金属治理实验室 – 菌丝体工艺及植物种植工作坊》专注于修复城市土壤中的重金属,透过一连串工作坊,参与者将学习如何制作以菌丝体为基础的植物盆栽,并培育具有重金属吸附能力的超累积植物。
成员将以大角咀的混合式生活环境为起点,共同探索生物与设计的交集,让参与者重新认识城市中的微观生态。这不仅是一场艺术与生态的合作实验,更是一场微生物与人类共同学习、修复未来的旅程。
《小区博物馆系列—Move on to TKT》
「人有情感与记忆,如果城市也有,又会是怎样?」
「转角:」小区博物馆系列《Move on to TKT》,透过故事拥抱过去,将改造完的对象当作人生阶段的印证,陪物主走向人生新一页。完成的作品于2024年10月26日至12月31日期间,在大角咀必发道One Bedford Place的空间展出,免费入场。展后随即迁至「转角:」空间及奥海城2期继续展出。
延伸展览
展览日期: 4/1/2025 – 23/2/2025
开放时间:上午10:00至晚上10:00
地点:大角咀海庭道18号奥海城2期1楼 (近寿司郎)
初步小区研究
自2023年4月计划展开,香港艺术中心团队着手进行前期研究及项目筹备,积极了解小区及联系不同单位,冀与各方携手合作,共同构思更具活力的大角咀。
社群共创实验室 – 角聚之时
由艺术家和小区人士组成的创作团队,与大角咀小区单位及店铺负责人一同构思及策划不同的创意实验,透过实地观察、研习讨论、专业技巧训练、协作实验以至在地测试,共同探讨艺术与小区及公共空间的关系,并为日后更多的小区艺术体验带来正面而具体的参考作用。
活动于2023年下旬推出,当中包括不同系列的工作坊:
「小区编采及文字工作坊」以出版物《壹毫纸》为中心,成员们透过工作坊学习编采技巧,并化身小区记者采访不同小区单位及店铺,共同探索和描绘市区更新状态下的大角咀故事。第一期《壹毫纸》已于2024年2月出版,向大众展现独一无二的小区小故事。
请查看换领《壹毫纸》的详情。
「大角咀慢活与小店店主共创」将小区单位及店铺和人的关系拉近,除了商店与消费者、机构与被服务者之外,艺术可以成为沟通媒介予以共同创作并加强小区凝聚力。
小区书架已进驻各五间小店/机构,诚邀一起在大角咀的不同角落,寻觅小区书角,感受文字中所带给您的一刻城市疗愈!
「日落黄昏后 – 慢漫夜摄影」以摄影角度探索入夜后的大角咀小区;在不同艺术家的带领下,成员们与艺术家共同学习并尝试以不同摄影角度勘探小区的每个角落,以捕捉及记录独特而多变的大角咀面貌。
「大角咀再散步-落日印记」让参加者在急速发展的城市空间下放慢脚步,观察、探索和了解当区的都市纹理,与艺术家合作设计出一条专属大角咀的城市疗愈路线。
《你泥整: 整泥角落》
以快闪形式进行小区艺术共创,透过区内不同族群参与制作大角咀的陶泥象征物,能以此为契机聚集一起进行交流,连结彼此。
《小区博物馆系列—学学习角》
首场小区博物馆由名为《学学习角》的一系列工作坊及展示活动所组成,艺术家与居民和当地组织共同创作,以共同学习模式凝聚大角咀小区。工作坊于2024年3月至5月举行,并在2024年6月至8月于小区展示。
《学学习角》详情请参阅:活动页面
小区聚餐系列 – 《龙凤戏院大笪地》
六七十年代的大角咀戏院林立,而戏院门外的大笪地更是当年居民主要的消遣及娱乐之地。适逢中秋佳节,《龙凤戏院大笪地》以大角咀戏院为主题,为小区人士提供跨代共融中秋茶聚及游戏体验,延续当时戏院门外大笪地的气氛。亦针对大角咀为旧区,人口年龄较高,联动各区内持分者(包括学校、院舍、老人中心、小区中心、小店等﹞参与。是次活动于事前为区内中学生提供培训工作坊,并以共融大使身份于活动进行跨代交流。透过茶聚及游戏体验,来宾将能体验软餐小食,并透过游戏体验区了解街坊的回忆小故事、在地历史文化与城市变迁,让来宾能重新感受大⻆咀的文化历史,令大⻆咀的人情味和邻里关系得以延续,将大⻆咀的老幼居民再次连结。
扭铁花 – 大角咀小区艺术及工艺教育计划
何兆基博士是专注于当代雕塑与传统手艺实践的艺术家,同时也是大角咀街坊;双重的身份使何博士在大角咀驻留期间的创作与实践有着更独特视角及方式。
经过数月在区内进行前期小区调查研究及招募大专学生,计划吸引了来自三间大专院校超过三十位学生参与,包括: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及香港艺术学院。作为项目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实地落区考察,同学们能了解大角咀的历史、地理及区内五金铁器业的发展背景和现况。
「扭铁花」受到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转变的影响,使这种劳动密集并盛行于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传统工艺日渐式微,这些过去在小区随处可见的技艺,常用于制作铁闸、围栏、窗花等等,独特的造型风格体现丰富的生活气息。
通过带领学生进入大角咀内的五金铁器铺,以学习扭铁花工艺为契机,连接过去与现在,将从老一辈工艺人学到的技艺运用到小区生活中,令扭铁花重新「存在」于小区,「连接」大角咀。
项目强调艺术家、老师傅和学生共同在地创作,期望学生可以藉工艺了解大角咀的过去,探索现在及「扭铁花」工艺在当代创意实践的可能性,尝试改变这个小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