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機構
  • 活動日期
  • 資助計劃
  • 資助金額
  • 蒲窩青少年中心
  • 2021年6月30日完成
  • 第四期獲資助計劃
  • 約五百萬元
心聲 previous slide
Amanda Vong
藝術教育工作者
目的 文物建築及傳統本土文化是香港歷史的見證及文化身份的象徵,把其保育與承傳既能提升現今大眾的歸屬感,又能延續予後代的人都能親身接觸體會。 承蒙市區更新基金贊助,蒲窩青少年中心舉辦爲期兩年的「復刻南區」計劃,透過多元的文化活動,保存和推廣南區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社區面貌。計劃目的為營造富地區文化象徵的藝術與文化空間,並建構社區協作互助網絡以活化及連繫社區。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南區的社區面貌、特色和人際網絡正面臨重大變遷,因此,透過區內居民的共同參與,把南區獨特而豐富的社會文化價值保存並加以發揮。將有助延續地區的文化意義,更可推動社區活化,提升市民生活涵養。 有見及此,蒲窩青少年中心作為一所坐落於二級歷史建築內,推動青少年、藝術及文化發展的非牟利慈善團體,將嘗試透過「文化景觀」的概念,以南區為中心,透過居民共同參與,以多元藝術及教育活動,保存南區的地方歷史特色,營造社群為主體的藝術文化空間,引起公眾關注、重視、保育及傳承南區的社區獨特性,同時營造社區及推動社區經濟,活化社區。一系列活動包括:社區研習及社區概覽製作、南區導賞計劃、藝術在南區及南區歷史文化展覽。
項目活動

項目活動

社區研習及社區概覽製作

了解更多:https://bit.ly/3Si3H65

 以南區(香港仔、鴨脷洲及黃竹坑)為藍本,組織青年參與社區研習,蒐集南區歷史及文化資料,走進社區在地觀察及體驗,邀請地區組織、居民及店主進行訪談,把社區的生活狀況、居民對社區的觀感、以及社區的人、事、物等特徵記錄下來。社區研習以「香港仔 – 香港仔漁港印象」、「鴨脷洲 – 支撐漁民的小社區」、「黃竹坑 – 工業足跡」、「船廠與街渡」及「南區廟宇」五大主題作為研習項目,既能促進青年與公眾對南區的認識,提升他們對文化保育的重視及關注,又能將珍貴的歷史文化片段及社區故事得以有系統地以不同媒體方式製作成社區概覽,包括社區地圖、小冊子、南區日誌、南區影像、聲音圖譜、社區寫生、故事寫作及手機應用程式,將之記錄及保存下來。

 

 

南區導賞計劃

招募對南區歷史文化有興趣的人士成為文化大使,舉辦導賞員培訓,由教授技巧到社區實習,由他們親自策劃不同主題的社區導賞路線,進行社區觀察及資料搜集,由2019年至2021年,推出共3期培訓,培訓了超過60名文化大使作為導賞員,舉辦共超過30節的課堂及實地培訓,帶領公眾遊走南區。親自策劃9條主題路線包括「踏上舊日歷史足跡」、「探索本地 漁業發展」、「感受特色小店人情」、「發掘市區自然寶藏」、「豐續.風俗(風俗)、「漁神同行(宗教)」、「漁魚得水:從漁民工作看香港仔的歷史變遷」、「漁民同樂:從衣食住行看香港仔的變遷」及「一『教』一路」等。當中不少文化大使更是第一次擔任導賞員,表現十分認真及投入!計劃更舉辦超過40次社區導賞,不論是南區街坊還是第一次到訪南區的參加者,都非常享受!

 

藝術在南區

了解更多:https://bit.ly/3s6MRwn

 邀請青年藝術工作者一起構想不同的社區藝術提案,發掘南區在地生活元素及地方文化象徵,利用藝術手法結合創意及邀請地區居民參與,共同實踐他們的社區想像,營造具地區特色的藝術與文化空間,提升社區獨特性。是次計劃共收集超過40份提案,包括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如:劇場演出、聲音導航及多媒體創作等。並邀得南區地區代表及資深藝術工作者擔任評審,以貼地及針對南區實際情況選出最後入圍的5個提案。當中的藝術活動及作品於南區區內進行及展示,一方面發掘空間改造的可能性,美化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亦可鼓勵更多居民參與地區活動及發展,加強他們對地區的歸屬感,提升社區活力。計劃邀請超過160名街坊共同參與及實踐,吸引接近11,000人人次觀賞項目成果。

 

光影漁陶

策劃人:黃翠雯

「光影漁陶」社區藝術計劃,以南區獨有的漁村文化為主題,由區內的中學生帶領街坊以藝術創作回應社區。創作是以陶泥寫生的形式,把碩果僅存的漁村文化面貌記載在一片片的瓷片畫中。學生與街坊 創作的瓷片畫,加上在小店搜羅回來的特色物件,將串連成一幅「帆」的裝置,於鴨脷洲街渡碼頭展示,讓乘搭街渡的居民成為最重要的觀眾群。具透光特性的瓷片畫配以一件件熟悉的小物件,在光影之下細看區內日常。

計劃除了鼓勵年輕一代對社區有更深入的了解,亦重點推廣陶藝創作,讓大眾了解做陶泥並不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亦不需要一個固定的創作地點。 陶藝創作可以很「貼地」、很容易入門。

南喃絮語-時光旅人愛情廣播劇場

策劃團隊:tinymatters

記錄歷史的方式有很多種,但都離不開「說故事」。比起傳統的歷史文獻,tinymatters 更相信所謂「歷史」與「文化」一直都保存在微小故事 中。這些故事在宏觀的歷史洪流裡可能被淹沒,但有血有肉有溫度的軼事正能體現在每個不同時空裡的生活日常。

 

南區擁有獨特的生活和社區步調。tinymatters 希望藉搜集南區的愛情故事,訪問不同年代的人,記下屬於他們的獨特故事,並製成廣播劇,帶領居民穿梭不同年代,感受數十年來的變遷。

南圖 Southern Blueprint

策劃團隊:自遊人Flâneur

你可知道香港仔、鴨脷洲等地名的由來?香港仔海濱長廊旁已褪色、封塵的歷史簡介版啟發我們去了解居住在南區的各代人對區內的認知、印象和想象,昔日與現今的差距和轉變以及地名和舊物與歷史和生活的關係。

透過在蒲窩青少年中心及「舢舨」舉行「水墨·水上」 工作坊,讓街坊以水墨繪畫他們對南區的印象,例如舢舨、小店、公園、廟宇、山水風景等等,再把畫作整合成連綿的《南區水上圖》 (簡稱南圖)作展示。本提案希望呈現眾人心目中的南區,並喚醒大家對這地方的回憶與想象。

我們期望通過計劃促進街坊之間的交流,讓大眾欣賞水墨藝術之外,也能認識到南區的歷史,並透過呈現不同時代南區人的集體回憶、區內生活及古今文化象徵等來連繫社區。我們更希望發掘舊時南區的面貌,尤其水上人的風采,把他們的故事和物件的意義以藝術的方式延續 下去。

給我一個故事

策劃人:謝熹朗

你對南區的第一印象是甚麼?策劃人Christy 第一次踏足南區,是童年時與家人到珍寶海鮮坊赴宴。 撲面而來的海風、咸咸香香的氣味、遠處山景的恬靜、閃閃發光的海浪,通通讓她難以忘懷。對於在九龍市區長大的她來說,這種碩果僅存的漁村風貌,既可愛又帥氣,讓她對在海灣生活無限 嚮往。

作為小島,漁業本應是香港的經濟命脈,但城市的急促發展,令她漸漸式微。然而,南區是少數仍然蓬勃發展漁業的社區,因此趁還未太遲,把這獨特面貌記錄下來尤其重要。在這個計劃中,Christy 收集了不同街坊在南區生活的小故事,如第三代漁民、小店老闆、新搬進南區的青年等等,再以充滿溫度的照片及文字來刻劃這海灣的人文面貌。希望透過這個展覽,能讓老街坊重溫在南區的美好時光,也讓年輕一代感受到南區的變遷,重新認識這可愛海灣。

鴨巴癲咸魚

策劃團隊:攪文紙

香港仔是一個擁有濃厚歷史文化的社區。是次計劃回收香港仔及鴨脷洲一帶的廢料,並將其轉化為社區藝術品,拉近南區街坊的連繫。

策劃團隊在蒲窩設置攤位,並提供木印章,魚形再造紙及漁網聖誕樹,藉此引起居民的共鳴,透過即場創作南區明信片和裝飾聖誕樹,承載著一個個地道故事。並於展覽後隨機寄出明信片予各參加者,讓大家分享彼此的故事和驚喜。

南區歷史文化展覽

復刻原是書籍出版用語,是指將已絕版的書籍重新印刷出版,「復刻南區」把此概念引申至地區和生活,重新把南區的歷史及文化意義整合和呈現。蒲窩以活化歷史建築的形式和社區一起經歷大大小小的變遷,因此南區歷史文化展覽以蒲窩作為中心,並將眼光放到香港仔、鴨脷洲及黃竹坑社區;追溯舊時,同時又把舊時融入今天的生活。

展覽分為4部分,邀請共10個青年藝術單位策劃及創作,展出超過150件展品。希望從不同角度去「復刻」地區特色:

1. 舊香港仔警署的歷史

介紹由1891年落成作為舊香港仔警署至現在蒲窩青少年中心的歷史過程,當時的使用實況及所處社區的歷史變遷。

2. 舊香港仔警署的建築特色

介紹此座二級歷史建築的獨特建築特色及功能,如紅磚牆身、瓦頂木樑結構、木造假天花、軍械鐵籠及遊廊設計等。

3. 南區歷史建築及文物保育

介紹南區內具特色及重要性的歷史建築物及相關歷史背景,概述南區的歷史發展及海岸線變遷,同時說明文物保育的重要性。

4. 南區社區概覽及藝術創作

將社區研習的成果綜合成社區概覽,展示出南區的歷史文化特色及社區生活脈絡,呈現南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