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与机构
  • 活动日期
  • 资助计划
  • 资助金额
  • 蒲窝青少年中心
  • 2021 年6月30日完成
  • 第四期获资助计划
  • 约五百万元
心声 previous slide
Amanda Vong
艺术教育工作者
目的 文物建筑及传统本土文化是香港历史的见证及文化身份的象征,把其保育与承传既能提升现今大众的归属感,又能延续予后代的人都能亲身接触体会。 承蒙市区更新基金赞助,蒲窝青少年中心举办为期两年的「复刻南区」计划,透过多元的文化活动,保存和推广南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小区面貌。计划目的为营造富地区文化象征的艺术与文化空间,并建构小区协作互助网络以活化及连系小区。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南区的小区面貌、特色和人际网络正面临重大变迁,因此,透过区内居民的共同参与,把南区独特而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保存并加以发挥。将有助延续地区的文化意义,更可推动小区活化,提升市民生活涵养。 有见及此,蒲窝青少年中心作为一所坐落于二级历史建筑内,推动青少年、艺术及文化发展的非牟利慈善团体,将尝试透过「文化景观」的概念,以南区为中心,透过居民共同参与,以多元艺术及教育活动,保存南区的地方历史特色,营造社群为主体的艺术文化空间,引起公众关注、重视、保育及传承南区的小区独特性,同时营造小区及推动小区经济,活化小区。一系列活动包括:小区研习及小区概览制作、南区导赏计划、艺术在南区及南区历史文化展览。
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

小区研习及小区概览制作

了解更多:https://bit.ly/3Si3H65

 

以南区(香港仔、鸭脷洲及黄竹坑)为蓝本,组织青年参与小区研习,搜集南区历史及文化资料,走进小区在地观察及体验,邀请地区组织、居民及店主进行访谈,把小区的生活状况、居民对小区的观感、以及小区的人、事、物等特征记录下来。小区研习以「香港仔 – 香港仔渔港印象」、「鸭脷洲 – 支撑渔民的小小区」、「黄竹坑 – 工业足迹」、「船厂与街渡」及「南区庙宇」五大主题作为研习项目,既能促进青年与公众对南区的认识,提升他们对文化保育的重视及关注,又能将珍贵的历史文化片段及小区故事得以有系统地以不同媒体方式制作成小区概览,包括小区地图、小册子、南区日志、南区影像、声音图谱、小区写生、故事写作及手机应用程序,将之记录及保存下来。

南区导赏计划

招募对南区历史文化有兴趣的人士成为文化大使,举办导赏员培训,由教授技巧到小区实习,由他们亲自策划不同主题的小区导赏路线,进行小区观察及数据搜集,由2019年至2021年,推出共3期培训,培训了超过60名文化大使作为导赏员,举办共超过30节的课堂及实地培训,带领公众游走南区。亲自策划9条主题路线包括「踏上旧日历史足迹」、「探索本地 渔业发展」、「感受特色小店人情」、「发掘市区自然宝藏」、「丰续.风俗(风俗)、「渔神同行(宗教)」、「渔鱼得水:从渔民工作看香港仔的历史变迁」、「渔民同乐:从衣食住行看香港仔的变迁」及「一『教』一路」等。当中不少文化大使更是第一次担任导赏员,表现十分认真及投入!计划更举办超过40次小区导赏,不论是南区街坊还是第一次到访南区的参加者,都非常享受!

艺术在南区

了解更多:https://bit.ly/3s6MRwn

 

邀请青年艺术工作者一起构想不同的小区艺术提案,发掘南区在地生活元素及地方文化象征,利用艺术手法结合创意及邀请地区居民参与,共同实践他们的小区想象,营造具地区特色的艺术与文化空间,提升小区独特性。是次计划共收集超过40份提案,包括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如:剧场演出、声音导航及多媒体创作等。并邀得南区地区代表及资深艺术工作者担任评审,以贴地及针对南区实际情况选出最后入围的5个提案。当中的艺术活动及作品于南区区内进行及展示,一方面发掘空间改造的可能性,美化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亦可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地区活动及发展,加强他们对地区的归属感,提升小区活力。计划邀请超过160名街坊共同参与及实践,吸引接近11,000人人次观赏项目成果。

 

光影渔陶

策划人:黄翠雯

「光影渔陶」小区艺术计划,以南区独有的渔村文化为主题,由区内的中学生带领街坊以艺术创作回应小区。创作是以陶泥写生的形式,把硕果仅存的渔村文化面貌记载在一片片的瓷片画中。学生与街坊 创作的瓷片画,加上在小店搜罗回来的特色对象,将串连成一幅「帆」的装置,于鸭脷洲街渡码头展示,让乘搭街渡的居民成为最重要的观众群。具透光特性的瓷片画配以一件件熟悉的小对象,在光影之下细看区内日常。

计划除了鼓励年轻一代对小区有更深入的了解,亦重点推广陶艺创作,让大众了解做陶泥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亦不需要一个固定的创作地点。 陶艺创作可以很「贴地」、很容易入门。

南喃絮语时光旅人爱情广播剧场

策划团队:tinymatters

记录历史的方式有很多种,但都离不开「说故事」。比起传统的历史文献,tinymatters 更相信所谓「历史」与「文化」一直都保存在微小故事 中。这些故事在宏观的历史洪流里可能被淹没,但有血有肉有温度的轶事正能体现在每个不同时空里的生活日常。

南区拥有独特的生活和小区步调。tinymatters 希望藉搜集南区的爱情故事,访问不同年代的人,记下属于他们的独特故事,并制成广播剧,带领居民穿梭不同年代,感受数十年来的变迁。

南图 Southern Blueprint

策划团队:自游人Flâneur

 

你可知道香港仔、鸭脷洲等地名的由来?香港仔海滨长廊旁已褪色、封尘的历史简介版启发我们去了解居住在南区的各代人对区内的认知、印象和想象,昔日与现今的差距和转变以及地名和旧物与历史和生活的关系。

透过在蒲窝青少年中心及「舢舨」举行「水墨·水上」 工作坊,让街坊以水墨绘画他们对南区的印象,例如舢舨、小店、公园、庙宇、山水风景等等,再把画作整合成连绵的《南区水上图》 (简称南图)作展示。本提案希望呈现众人心目中的南区,并唤醒大家对这地方的回忆与想象。

我们期望通过计划促进街坊之间的交流,让大众欣赏水墨艺术之外,也能认识到南区的历史,并透过呈现不同时代南区人的集体回忆、区内生活及古今文化象征等来连系小区。我们更希望发掘旧时南区的面貌,尤其水上人的风采,把他们的故事和对象的意义以艺术的方式延续 下去。

给我一个故事

策划人:谢熹朗

你对南区的第一印象是甚么?策划人Christy 第一次踏足南区,是童年时与家人到珍宝海鲜坊赴宴。 扑面而来的海风、咸咸香香的气味、远处山景的恬静、闪闪发光的海浪,通通让她难以忘怀。对于在九龙市区长大的她来说,这种硕果仅存的渔村风貌,既可爱又帅气,让她对在海湾生活无限 向往。

作为小岛,渔业本应是香港的经济命脉,但城市的急促发展,令她渐渐式微。然而,南区是少数仍然蓬勃发展渔业的小区,因此趁还未太迟,把这独特面貌记录下来尤其重要。在这个计划中,Christy 收集了不同街坊在南区生活的小故事,如第三代渔民、小店老板、新搬进南区的青年等等,再以充满温度的照片及文字来刻划这海湾的人文面貌。希望透过这个展览,能让老街坊重温在南区的美好时光,也让年轻一代感受到南区的变迁,重新认识这可爱海湾。

鸭巴癫咸鱼

策划团队:搅文纸

香港仔是一个拥有浓厚历史文化的小区。是次计划回收香港仔及鸭脷洲一带的废料,并将其转化为小区艺术品,拉近南区街坊的连系。

策划团队在蒲窝设置摊位,并提供木印章,鱼形再造纸及渔网圣诞树,藉此引起居民的共鸣,透过即场创作南区明信片和装饰圣诞树,承载着一个个地道故事。并于展览后随机寄出明信片予各参加者,让大家分享彼此的故事和惊喜。

南区历史文化展览

复刻原是书籍出版用语,是指将已绝版的书籍重新印刷出版,「复刻南区」把此概念引申至地区和生活,重新把南区的历史及文化意义整合和呈现。蒲窝以活化历史建筑的形式和小区一起经历大大小小的变迁,因此南区历史文化展览以蒲窝作为中心,并将眼光放到香港仔、鸭脷洲及黄竹坑小区;追溯旧时,同时又把旧时融入今天的生活。

展览分为4部分,邀请共10个青年艺术单位策划及创作,展出超过150件展品。希望从不同角度去「复刻」地区特色:

 

1. 旧香港仔警署的历史

介绍由1891年落成作为旧香港仔警署至现在蒲窝青少年中心的历史过程,当时的使用实况及所处小区的历史变迁。

2. 旧香港仔警署的建筑特色

介绍此座二级历史建筑的独特建筑特色及功能,如红砖墙身、瓦顶木梁结构、木造假天花、军械铁笼及游廊设计等。

3. 南区历史建筑及文物保育

介绍南区内具特色及重要性的历史建筑物及相关历史背景,概述南区的历史发展及海岸线变迁,同时说明文物保育的重要性。

4. 南区小区概览及艺术创作

将小区研习的成果综合成小区概览,展示出南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及小区生活脉络,呈现南区故事。